美术家学术网

热门关键词: 书画
当水墨遇见秦岭:张仕森笔下的秦巴山水与东方美学重构
来源:本站 作者:木 子 人气:3 发布时间:2025-10-23
在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谱系中,张仕森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完成了对秦岭巴山这一地理-文化复合体的美学诠释。他的秦巴全景山水系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视觉再现,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当流动的水墨与巍峨的秦岭相遇,传统笔法与当代意识在宣纸上碰撞出全新的艺术维度。张仕森作品欣赏 &

       在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谱系中,张仕森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完成了对秦岭巴山这一地理-文化复合体的美学诠释。他的秦巴全景山水系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视觉再现,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当流动的水墨与巍峨的秦岭相遇,传统笔法与当代意识在宣纸上碰撞出全新的艺术维度。


格式工厂微信图片_20251022105201_489_10.jpg

张仕森作品欣赏

       张仕森的创作突破性地实现了“全景式”山水叙事。不同于传统山水画的片段截取,他以宏阔的视野构建起横亘千里的秦岭生态图谱:云雾缭绕的主峰、层叠递进的密林、隐现其间的古道遗迹,共同构成有机的视觉生态系统。这种构图方式既承袭北宋山水“可游可居”的美学理想,又注入现代生态学的整体观照,使观者既能感受山岳的雄浑气势,又能体味微观生态的细腻肌理。

格式工厂微信图片_20251022105208_490_10.jpg张仕森作品欣赏

       墨韵的当代性转化是其艺术的重要突破。画家通过对水份的精准控制,使墨色在宣纸上产生极具张力的渗透效果——焦墨勾勒的山脊如刀削斧劈,淡墨渲染的云气似呼吸吞吐,特别是在表现秦岭特有的湿润气候时,通过积墨破墨技法,创造出仿佛能闻到草木清香、感受到山间湿度的视觉体验。这种对“水”与“墨”关系的重新诠释,实则是将道家“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可视的绘画语言。

格式工厂微信图片_20251022105211_491_10.jpg张仕森作品欣赏

       值得注意的是,张仕森在作品中植入了深刻的人文地理思考。画面中时而出现的蜀道遗迹、茶马古道痕迹,以及隐于山间的现代公路,形成时间维度的多重叠加。这种处理既避免了传统山水画常有的时空抽象化倾向,又不同于简单写实,而是构建起一个既有历史纵深又具当代性的秦岭意象,暗合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格式工厂微信图片_20251022105218_492_10.jpg张仕森作品欣赏

       在笔墨语言方面,艺术家发展出兼具南北宗特色的个人风格。北派山水的骨法用笔赋予秦岭雄健的体魄,南宗水墨的韵味则表现出秦巴山地的灵秀之气。这种融合打破了传统画派的地理隔阂,恰如秦岭本身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地理特性,在美学层面实现了跨地域的风格统一。

格式工厂微信图片_20251022105223_493_10.jpg张仕森作品欣赏

      张仕森的秦巴山水超越了风景写生的范畴,成为文化地理的视觉注解。通过将水文脉络、植被分布、地质特征等科学元素转化为美学表达,他的作品在艺术与科学、感性与理性之间建立起独特联结。画面中那些看似随意的墨点,可能是代表特定树种的符号化表达;那些蜿蜒的线条,或许是暗合水系分布的抽象描绘。

      这种创作方式体现的正是中国山水画最深层的文化基因——不仅追求视觉愉悦,更承载着认知世界的方式。张仕森通过当代艺术家的视角,重新激活了山水画作为“心灵地图”的传统功能,使观者不仅在欣赏山水,更在阅读一部关于秦岭的文化百科全书。

格式工厂微信图片_20251022105226_494_10.jpg

张仕森作品欣赏

       当水墨遇见秦岭,在张仕森的宣纸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山水的形貌,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视觉呈现。这些作品如同精心编制的视觉密码,既需要审美直觉来感受其气韵,又需要文化解码能力来理解其深意——这正是中国山水艺术最高妙之处,也是张仕森秦巴全景山水的核心价值所在。

格式工厂微信图片_20251022110326_495_10.jpg

       张仕森、中国农工民主党 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美展评委库评委、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委员、中国林业文联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第二、第三、第四届理事、原文化部艺术人才库评审专家、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中时报书画艺委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高级教师、北京林业大学MBA研究生导师、泰国东方科技管理大学博士生导师、人民画院院长、百度百科艺术顾问等。

Copyright © 美术家学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