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家学术网

热门关键词: 书画
花鸟画贵在传神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人气:436 发布时间:2018-10-24
桂菊山禽图(国画)明吕纪 原标题:花鸟画贵在传神 国画中的花鸟画是画苑里的奇葩,古往今来,多少画家以娴熟的技法、凝练的笔墨塑造了各种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形象,给人以新鲜愉悦之感。要画好一幅神形兼备、生机盎然的花鸟画,画家需要具备过硬的绘画功力
桂菊山禽图(国画) 明 吕纪
桂菊山禽图(国画) 明 吕纪
原标题:花鸟画贵在传神

  国画中的花鸟画是画苑里的奇葩,古往今来,多少画家以娴熟的技法、凝练的笔墨塑造了各种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形象,给人以新鲜愉悦之感。要画好一幅神形兼备、生机盎然的花鸟画,画家需要具备过硬的绘画功力,且用心经营,进行艺术提炼,从而使草虫形象得以生动再现,显现出诱人的艺术魅力。

  造型画法悉心领会

  临摹是学习技法的一个基础,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课程”。临摹不可“照猫画虎”,而要静坐、默看、体会、理解,知其然而究其所以然再下笔。有人学齐白石画虾,只数其“笔道”多少,然后依样炮制,此法不足取。临摹前人作品,学者对原作造型、构图和设色等当仔细观察,揣测其构思和用意,草虫的特征、动态,以及何处点缀、如何上色、布局等都要认真琢磨、用心分析,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假如看一笔画一笔,易致画面形神涣散。再则,要反复临摹和背临,以期深刻理解和熟练把握。

  花鸟画创作还需要留心生活、仔细观察,从中发现各类草虫之间的微小差别,多个角度地加以观察、分析、比对,研究其活动规律,以及色泽、翅纹等特征。人的感情要移入草虫中,在对草虫的酷爱之中求得对草虫入木三分的理解。这样所创作出来的花鸟画,既是技法的显示,也是情感的洋溢,同时又是草虫精神的写照,是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的最高境界。草虫最为生动的动态集中反映在四个部位,应着力加以刻画和艺术处理。现就这四部位画法作简要介绍。一是“头”。头和胸腹不可在一条直线上。一般是头高肚低,呈直角三角形。二是“翅”。常用干笔、淡墨轻擦,以表现硬、薄而透明的质感,而湿笔易显肥厚而没神采。三是“脚”。画脚最见功夫,前足和后腿不宜对称,要有前有后,有伸有曲。脚接触花叶处要虚松,勿实。四是“须”。这是草虫情绪的敏感地方,从其不同方向可看出情绪的变化。中锋行笔,酌情颤动,以表其质感与神气。

  花卉鸟虫相衬生辉

  画家的高妙之处就在于能描绘出不露人工雕琢痕迹的“自然之物”,将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自然形象融为一体。画草虫要注意其形体结构和姿态动势,力戒像生物标本似的一般常态,要捕捉其运动着的最为生动的瞬间。对写生所得的素材加以概括和夸张,以突出特征,通过刻画神态来增强艺术感染力。

  齐白石说过:“画花卉必须有虫鸟陪衬才更生动。”花卉中有鸟虫出现才能相衬生辉,撩人童心,画龙点睛。两者共存画面才不失生动,富有情趣。宋人李澄叟论草虫称:“丛花密叶之际,著一二飞虫,不唯空处不空,亦觉分外生动。”草虫在画面的位置安放,色彩搭配,动态变化,品种选择,皆大关系着整幅作品的成败。为此强调意在笔先,既要周密考虑通盘计划,又要顺应情理灵活多变。要注意花叶密集处不要出现鸟虫,否则不但不起眼反而把画面变繁杂。鸟虫一般点缀在画面留白较大处或空隙较大的花枝处。大花配小草虫较合适,而小花缀大蝶则欠妥。草虫以爬行状态出现为妙。至于草虫用色,以与背景色彩成对比色为上。

  内容形式和谐统一

  花鸟画为历代画家所钟爱,画家们也因此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可以从南齐谢赫之“六法”、元代饶自然之“十二忌”、明代顾凝远之《画引》、清代之《芥子园画谱》和现代的经典论文等中汲取涵养。生活乃艺术生命力之源泉,故须深入生活,细致地、全方位地、多侧面地观察生活。真善美的审美价值观好比是审视画作的试金石,但认识它却有个从浅到深的过程。作者要使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进而去感染、启迪观众。

  内容决定形式,构图服从立意。中国画通过构图、造型来表现笔墨的韵味,再加上设色等,营造出情景交融之意境。在构图中要经营好宾主、虚实、纵横、开合的关系,要安排得当,有骨有肉,画里画外相呼应。大画以树石为骨架,小画以枝干为骨架,画鸟要有飞有鸣,画花要有密有疏。

  花鸟画不仅讲究形式美,而且要求表现物象的精神象征,遂不可机械地模仿原型,或单纯地追求“像”与“不像”。至于写意鸟,用笔讲求中锋为主,侧逆并用;行笔有挫有顿,有急有缓,以期有变化、有节奏感,同时注意墨晕变化,以求传神。用墨有浓有淡,有干有湿,以期有层次感和跳动感,还要有冷暖色的变化呼应。诚然,力求形神兼备,完美统一,才能实现真正的写意精神。

  画好中国花鸟画,应以传神的艺术形象为核心,在“传神” 上下功夫是画家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当代绘画的繁盛和新时代的发展,为我们在传统绘画的沃野上发掘新的审美境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赋予花鸟画以新的气息,这是当代花鸟画家的时代命题。

Copyright © 美术家学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