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清泉 万里祥云》 张仕森作品
在中国山水画中画家往往通过展示大面积的笔线墨色效果来夸张山石的肌理,造成视觉上的斑斓与闪烁,把自然景观的无比丰富与神奇,体现得淋漓尽致。画面结构与结构之间,用笔与设色之间在浑然一气中造成形象的旋律感,旋律的节奏之美如水波荡漾,既奇妙又自然。超越了纯客观写实描绘的表现程度,意象的描绘对自然山川予以外在形式的把握和内在审美精神的提炼。如清代著名画家龚贤的山水,与其说他是在表现自然中的名山大川,不如说是在画心中的山,与其说他是在描绘一幅自然景观,不如说是一幅意象景观或是墨象景观,他以自由、纯粹的点、线、面、墨自由地意造他的山形山色,在画中,山的原形已被抽象的点线构成取而代之。其意象山水给人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徜徉其间,使观者既可体味出了一种人与自然的沟通,默契的状态,亦可进入一种心无挂碍,物我两忘之境。
《秀山现农居》 张仕森作品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水秉至美也无语。画家需精勤于笔墨技法的同时不断追寻高远深邃的思想境界。正如宗白华所言:“自魏晋六朝起,中国人的美感就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艺术上,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陶潜作诗和顾恺之作画,都是突出的例子。由物象向意象转换。而黄宾虹先生的 “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以不似之似为真似”,不是表现物象的逼真性,而是追求某种 “内美”,某种升华了的艺术形象。在现世中追求一种 “心象”的展示,此为山水画上乘境界。若说中国山水画作品的构成,形象是物象的客观载体,那么意象直至心象就是作品的深层意蕴。 中国山水画用的是多点透视法,甚至是没有点。而是"登高望远",从高处把握,以大观小,画中不是一个源点,而是流动飘瞥,四处皆有的观视点。所以,画并不要求山水逼真,只是形似,还可以把不同地方的山水搬到同一幅画中表现。着墨的画中和不着墨的空白都留给观赏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观赏者会忍不住走进去,参与画中景和人的互动,去寻觅画所要达到的意境,去共赏这种意境美。
宋代画家郭熙论山水画时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要有人。所以中国的山水画少不了人,或者象征有人的符号。即便画中没有画人,但在"可望"的意境中,观赏者也会去寻觅和感受藏于山水里的人。
《雨霁空林晚 间花当径开》 张仕森作品
中国山水画常常表现的是一种和谐和静。画者,甚至观画者把山水的静默和心灵的静默浑然融合而合为一体。它虽然画的是静,但在气韵上又是动的,而且是有生命的动,这样画才有活力和意境。这种静与动,虚与实的完美结合,又是自然而然的"道",就是"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与人的合一。
张仕森艺术简介
张仕森,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美术书法考核委员会副主任、导师,文化部人才库专家评委,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国礼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长城书画院常务理事,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注册高级教师,人民画院院长,百度百科艺术顾问。作品先后10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展览6次获得优秀奖,先后被国家关工委授予《爱国书画家》,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授予《慈善艺术家》称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