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画家画过《东山丝竹》,任伯年、张大千、傅抱石无一例外。《东山丝竹》描绘的是东晋谢安(320-385)隐居东山,以丝竹陶冶性情的故事。东山,指的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谢安年轻时曾在会稽东山(今浙江绍兴上虞县南)隐居,因此称作谢东山。丝竹,是中国古代器乐的别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晋书·谢安传》:“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官至中书令、司徒。”
谢安,字安石,出身世家大族,祖籍陈郡阳夏,后迁居会稽(绍兴)。年轻时在士族阶层中名望很大,时人皆认为他是个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干了。当时在门阀士族中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将如天下苍生何?”朝廷屡次召用,谢安都不去就职。畜养了歌舞妓,成天游山玩水。每次游玩,他都让歌舞妓带上乐器,走到哪里,音乐丝竹之声就响到哪里。因此,人们把谢安这样的隐居游玩,叫做“东山丝竹”。 会稽王司马昱(后来的晋简文帝)看出了谢安隐居的真心,断定他日后一定会出山,说:“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谢安年逾四十出山从政,任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傅抱石 东山丝竹 抗日战争期间,傅抱石应郭沫若之邀,进入国民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一九三九年四月,傅抱石全家辗转抵达重庆,因工作及教学所需,寓居于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农舍中,直至一九四六年十月方离开金刚坡重返南京。这就是他在画中常常自署的“金刚坡下山斋”时期,傅氏的绘画风格在这段时间内迅速成熟,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都具备了独特的激情与气势。 本幅所钤“其命唯新”之印,典出《诗经·大雅》,“周邦虽旧,其命唯新”。傅氏研习美术史出身,“旧邦”式的追根溯源正为其底蕴之所在,他虽以山水画名声最著,却是人物画最显传统功底;而赋予传统题材“新命”更是他在时代变迁中不断的追求。傅氏好作高人逸士与仕女,正是在图写自己心中所仰慕的典型,以历史之鉴寄托自己在民族国家存亡之际的忧虑之情,诉说中国“精神贵族式的优雅传统和深邃细腻的文化品格”。他所刻画的历史人物状貌高古,具有类型化的倾向,所写高人逸士皆为长眉入鬓,鹤眼细长,气度高华;而仕女则脸型丰腴,秀骨清像,飘然出尘。这种对历史人物性格的深刻把握,凝而成像,形诸于笔,神情毕现,深得“以形写神”的传统精髓,使观者能透过历史的烟尘,感悟到诗意的瞬间。 傅氏笔下人物极具魏晋风度,而魏晋典故也是他时常表现的主题。“东山丝竹”意指东晋名臣谢安的隐居故事。出身于名门世家的谢安于淝水之战中力克前秦大军并夺回大片领土,阻止了异族南下入侵的脚步。傅氏也曾写过东山报捷图,谢安谈笑用兵的镇定与风雅,如何不令人倾倒?谢安年轻时即才名远扬,却屡次拒绝朝廷征召,坚持隐居于会稽东山,当时局破败不得不出山之际,已经年逾不惑,人称“东山再起”。关于谢安东山隐居的风流故事流传甚多,相传其蓄养歌姬,游山玩水之际,皆命歌姬携带乐器,走到何处,丝竹之声便响至何处。历代不断有人将此典故入画,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图像模式,通常为一高人与二仕女,携带或弹奏乐器。 金刚坡时期傅氏也曾屡次写“东山丝竹”题材,本幅不作背景,迹简意澹,线如游丝,设色古雅。空间区域划分呈现多个三角形。高士与二仕女对坐,为经典的稳定式三角构图;高士的手中杯、身外壶、仕女的膝上琴所形成的三角形与三人的坐姿互为倒立,在稳定中形成错落感;高士与二仕女的眼神回应相顾,也形成一个虚拟的三角形,突出了人物的形象与动作联系。
傅抱石 东山丝竹 傅抱石笔下之历史故实,不少取材自晋人逸致,如竹林七贤、兰亭雅集、渊明沽酒等雅事。本幅以东晋谢安事迹为题,亦常被他援引入画。 谢安,出身东晋豪门世家,少有重名,屡获征召而不图仕进,隐居会稽之东山,以声色自娱,人称谢东山。日后出山匡扶大局,展经国治世之才。淝水一役,运筹帷幄,指授方略,决胜千里之外,卒大破符坚,令局势转危趋安,朝廷倚为股肱。 傅抱石于抗战期间寓居重庆金刚坡时,屡采此题材作画,1944-1945年笔下所出较多。是时,国运日蹙,居上位者仍藉国难敛财争权,有为者实难遂其志。无力挽狂澜于既倒,遂效魏晋风流,如谢氏东山携伎宴游,又或鸣琴拨阮,放浪形骸,以免卷入浊世横流,沾污己身。如此避世思想,反映了对时局之无声抗议,画家凭作品明志,借古讽今,观者自可理解。 画家处理“东山丝竹”的构图中,置谢安居中鼓琴,两歌伎分列前后或左右,一吹笛,一拨阮,主仆合奏,共谱清音。 1944年他以同一题材作《雅乐图》中,布局以三人对坐相视,撤背景配衬,焦点集中于人物关系上。画面色调较清淡,极见闲逸优雅。本幅画面空间较窄长,故人物距离拉近,合奏之互动关系更形紧密。细节描绘详尽缜微,如画面上方以浓叶为盖,点出身处山林之背景,铺地坐垫及酒壶均交待清晰,标示了席地宴乐之无拘无束。抱石用笔细腻,线条流畅爽利;开脸造型,无论高士、仕女,皆精准传神,神态切合身份。设色清丽素净,古朴典雅之气息溢于画面,魏晋风流于此穷尽矣!
傅抱石 东山丝竹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瑞麟。因推崇石涛,改名为抱石。江西新喻人。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中国画大师之一,“新金陵画派”领袖。与齐白石并称“南北二石”,郭沫若名其画室曰“南石斋”。画史称吴昌石、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黄宾鸿为“三石两鸿”,最为今人推崇。1933年留学日本,1936年归国,经徐悲鸿推荐任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1949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江苏中国画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傅抱石擅山水、人物,精篆刻,长于美术史论研究,著述颇丰。30岁前师法古人,留日期间又研习了日本绘画,使其画风融通中外。抗战时居蜀8年,创作发生飞跃。1949年后,3次远行写生,主张“时代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其绘画风格和创作题材再次改变。1957年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出访东欧,用中国画法写欧洲风光,前所罕见。其绘画艺术开启了中国画坛的一代新风。其山水画多用皮纸、山马笔,劲毫散锋,大笔狂扫,创“抱石皴”,气魄雄健,淋漓酣畅,另立宗派,前无古人。矾水雨景、干擦飞瀑、热融水墨,多所创造;人物画状貌高古,笔意清新,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感,豪放洒脱,雄视古今。惜其早逝,作品流传于世者仅两千余幅,不足齐白石十分之一。 东山位于浙江上虞,相传东晋谢安曾隐居于此,经常邀王羲之等人在此弹琴、下棋、赋诗。“东山丝竹”即是描绘当时隐士弹奏丝竹的景象。傅抱石雅好中国古曲诗词、文学,最喜把诗境入画,或写历史故实,因而笔下人物亦从历史与传奇中走出,萧散飘逸,意境高古。 此作未署年款,观其风格,也是四十年代写于重庆的。本幅以空间留白,将焦点集中于人物之上,人物作对角线分置,将谢安居中鼓琴,两歌伎分列前后或左右,一吹笛,一拨阮,主仆合奏,使合奏之互动关系相互映衬。抱石用笔细腻,线条流畅爽利;开脸造型,无论高士、仕女,皆精准传神,神态切合身份。设色清丽素净,古朴典雅之气息溢于画面,魏晋风流于此穷尽矣! 款识:抱石写于东川山斋。
傅抱石 东山丝竹 气势雄阔 笔墨撼人 —傅抱石《东山丝竹》浅析 魏晋题材是傅抱石最为钟爱的题材,不少取材自晋人逸致,如竹林七贤、兰亭雅集、渊明沽酒等雅事。本幅以东晋谢安事迹为题,亦常被他援引入画。谢安,出身东晋豪门世家,少有重名,屡获征召而不图仕进,隐居会稽之东山,以声色自娱,人称谢东山。 何谓“东山丝竹”?东山位于浙江上虞,相传东晋谢安曾隐居于此,经常邀王羲之等人在此弹琴、下棋、赋诗。“东山丝竹”描绘的是当时隐士弹奏丝竹的景象。谢安一生,爱好文学,善于清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士,不少文人墨客多游于其门下。所以“东山丝竹”的典故也就无胫而走,被那些无意功名的门徒奉为佳话,到处传播,一直流传到今天。他原著集十卷,已失。《全晋诗》录其《与王胡之》、《兰亭诗》等三首,其他一些文字,则散见于《晋书》。 傅抱石做《东山丝竹》有多本,此为稿本,因为没有款识。无法肯定其具体的年代。但预计应为1960年代所作,此作虽是稿本,但已经基本可以看出作品之杰出,人物脸部塑造已经完成,人物形体隽永飘逸,敷色潇洒灵秀。逐一比较先后两本时,会发现其人物状貌,服饰、衣纹悉同。可见傅抱石创作此作应有画稿粉本。 此画描写谢安携妓出游的一景,最早见一本应傅抱石在金刚坡时期所作,而此作已在其成熟期60年代以后,画面构图两歌伎随行谢安之后,主仆协行,共谱清音。傅抱石用笔细腻,线条流畅爽利;开脸造型,无论高士、仕女,皆精准传神,线条不改其秀丽但更趋圆劲,设色清雅明净,魏晋风流于此穷尽矣!相较1940年代金刚坡时期作品无疑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今存稿本对于了解傅抱石先生创作技法尤有帮助,便于了解学习傅抱石的绘画技巧。 此作屡见于著录,与《古今输赢一笑间》、《仕女》、《执笔人物稿》等稿本最早见于香港翰墨轩出版的《名家翰墨》、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社出版的《傅抱石画集》、古吴轩出版社《傅抱石大典》等。
傅抱石 东山丝竹图 |